的个人主页 http://shi.buaa.edu.cn/madanyang/zh_CN/index.htm
本人任智能交通基础设施系副系主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固定研究人员,兼任国际标准化组织ISO/TC 71/SC 9/WG 1 委员、领域权威期刊《Structures》(Q1 区)编委以及《Engineering Structures》等3 本领域权威期刊审稿人。
本人的主要研究对象聚焦于钢管混凝土加劲混合结构,循序渐进地开展了一系列界面、构件、节点和结构体系创新研究成果,提出了“长期服役+极端工况”作用下的承载力计算方法、构造措施和计算分析模型,研发了相应的承载力计算方法和构造措施;在结构性能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开展基于机器视觉的结构损伤识别,研发自动化“建模-计算-分析”方法,提出智能算法与有限元相结合的结构全寿期可靠性计算方法,实现极端灾害下的结构安全性评估。为结构优化设计和安全运维评价提供新思路,解决了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中一系列关键科学问题。
已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52308131)、“川藏铁路”相关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2022YFB2302501)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项目(2021T140386)。以一作/通讯作者在《Journal of Bridge Engineering-ASCE》和《Engineering Structures》等领域权威期刊发表SCI 论文12 篇(Q1 区10 篇,Q2 区2 篇),《土木工程学报》论文1 篇;授权发明专利6 项,获中国专利优秀奖;授权软件著作权2 项,获北京发明创新大赛铜奖;作为主要起草人参编国家标准等6 部技术标准,获标准科技创新奖一等奖。
研究成果应用于15 座特大跨桥梁工程和7 项高耸、重载建筑,为在建世界最大跨铁路拱桥红水河特大桥的主拱结构设计提供了主要依据;作为主要完成人参编国家标准《钢管混凝土混合结构技术标准》(GB/T51446-2021)中、英文版及其他5 部团体工程技术标准,实现了将科研成果纳入工程设计标准,为进一步指导工程实践提供技术依据;可靠性计算分析结果被纳入国际标准ISO 16521:2024, Design of concrete-filled steel tubular (CFST) hybrid structures ,为我国自主技术标准国际化做出了贡献。
清华大学  土木工程  博士研究生毕业  工学博士学位
Monash University  土木工程 联合培养博士
湖南大学  土木工程  研究生在读  学士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交通工程与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