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得到个称赞     给我点赞
  • 硕士生导师
  • 教师英文名称:Hu Yang
  • 教师拼音名称:huyang
  • 电子邮箱:
  • 入职时间:2024-07-30
  • 所在单位:杭州国际创新研究院
  • 职务:Associate Research Fellow
  • 办公地点: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双红桥街166号 科研1号楼3115
  • 性别:
  • 联系方式:0571-28881242
  • 在职信息:在职
  • 毕业院校:米兰理工大学
  • 学科:机械工程
    电子科学与技术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交通运输工程
    控制科学与工程
课题组招生简介

胡杨课题组研究生、博士后招收说明

一、课题组基本情况介绍

胡杨课题组隶属于杭州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际创新研究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际创新学院)智慧民航科创中心,是一支年轻、活跃、富有创新力的科研团队。课题组现有固定研究人员包括副研究员2人、副教授1人、博士后3人,以及在读硕士、博士研究生10余人,形成导师引领骨干支撑梯队协作的高效科研组织架构。

课题组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特别是新一代航空、航天、舰船、智能制造等高端工程系统的智能化运维、数字孪生建模、韧性可靠性分析等核心问题,开展基础理论研究与关键技术攻关。课题组拥有高性能计算集群、工业物联网数据采集平台、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PHM)仿真验证系统、数字孪生建模环境(支持SysMLModelicaAnyLogic等工具)、复杂网络分析平台等软硬件设施,与浙江大学、香港城市大学、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巴黎萨克雷大学等国内外高校保持密切学术联系,并与航空工业集团、中国航发、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商飞有限公司、工信部电子信息五所、华为2012实验室、长龙航空、金鹏航空等单位共同开展科研项目、共建联合实验室等合作,确保科研工作顶天立地”——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工程落地能力。

课题组所在科研平台——“智慧民航科创中心,由杭州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际创新研究院牵头组建,联合法国国立民航大学(ENAC),是面向国家民航数智化转型战略需求的重要科教协同创新平台。中心聚焦飞机、发动机及机载系统在适航、运维、空管、机场运行等全生命周期环节的智能化升级,构建覆盖感知建模决策优化闭环的数智化技术体系,为民航安全、高效、韧性运行提供坚实科研支撑。

中心下设多个功能完备、设备先进的专业实验室,为本课题组在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PHM)、数字孪生、智能运维等方向的研究提供强有力的硬件保障与实验环境:

1)智能健康管理虚实一体化实验室

该实验室是支撑民机PHM大模型研究的核心平台,集成物理实验与虚拟仿真双重能力,支持从部件级退化机理研究到整机级PHM系统验证的全链条实验。平台配备空客A320/波音737全机仿真系统(覆盖12个子系统、300+参数、毫秒级故障注入)、高精度机械故障实验台(50kN液压加载、0.01Nm扭矩传感),以及专用算法开发环境——搭载128CPU1TB内存、2×NVIDIA A100 GPU的高性能计算集群,全面支持多模态大模型的训练、微调与推理任务。

2)中法达索卓越教育中心

依托达索系统3DEXPERIENCE平台(R2024x),构建覆盖飞机全生命周期的MBSE协同研发环境。平台集成CATIA(参数化建模)、SIMULIA(多物理场仿真)、DELMIA(维修流程优化)、ENOVIA(数据协同管理)等工业级软件模块,并配备AbaqusSimpackIsightMagic MBSE等专业工具,支持高保真数字孪生建模、多学科优化与系统架构分析,为课题研究提供国际标准的工程化建模能力。

3)可靠性数字孪生实验室 & 机群运行与维修仿真实验室

前者配备高低温老化试验箱(-70℃~+200℃)、半导体热阻测试仪、自动化数据采集系统(LabVIEW/MATLAB),支持关键部件失效机理建模与可靠性验证;后者部署AnyLogic仿真平台、AR沙盘交互系统、动态调度优化引擎,可模拟千架次规模机队在PHM支持下的维修资源分配与运行效能评估,实现从单机健康管理到机群智能运维的闭环验证。

平台已与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共建中意健康管理与智能维修联合实验室,由国际PHM权威Enrico Zio教授与北航康锐教授共同领衔,定期开展国际联合培养、学术研讨与课程共建。同时,合作单位提供15万架次飞行数据、2000+真实故障工单及1000+册技术手册,确保研究数据真实、场景典型、成果可落地。

本平台软硬件设施完备、数据资源丰富、国际合作深入,可全面支撑硕士研究生开展高水平、工程化、国际化科研工作,无需依赖外部资源,保障研究高效推进与成果高质量产出。

课题组学术氛围浓厚,实行不定期例会+个人周报+专题研讨+项目驱动相结合的培养机制,鼓励学生参与国家级项目、国际会议、企业联合攻关,注重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工程能力、学术表达与团队协作能力。研究生人均参与1-2项国家/省部级课题,人均发表SCI/EI论文1-2篇,部分优秀学生在硕士期间即参与国家重大专项课题研究,承担关键技术研发并在重要里程碑节点进行汇报。

二、主要招生研究方向详解

课题组以复杂工程系统的健康预测、数字孪生与系统韧性为核心研究主线,面向航空航天、能源交通、智能制造等领域的高端工程系统,构建多模态智能认知虚实融合建模系统可靠运维的研究体系。重点开展以下三个方面的研究(详见研究领域页面):

1)多模态大模型与智能PHM算法研究,融合AI与机理模型,实现复杂系统健康状态的预测与诊断;典型应用场景包括飞机、高铁、船舶、数控机床、风电、卫星电系统等。学生将掌握PHM领域主流算法(如CNN用于图像故障识别、RNN/LSTM用于时序退化建模、Transformer用于长序列依赖建模),并有机会参与国家重点型号工程系统的PHM系统设计与验证。

2)数字孪生建模与智慧运维决策优化,通过虚实一体化仿真实现工程系统运行与保障的智能决策;该方向强调系统工程思维与仿真建模能力,适合对复杂系统建模、仿真优化、智能决策感兴趣的同学。课题组已构建航空保障系统、海上平台工程系统等多个数字孪生原型系统,学生可深度参与实际项目开发。

3)复杂系统韧性与确信可靠性分析,揭示系统结构演化规律,量化系统抗扰与恢复能力;该方向理论性较强,适合数学基础扎实、对复杂系统动力学、网络科学、风险决策感兴趣的同学。研究成果可应用于航空航天体系、电力网络、城市基础设施等关键领域。

三大方向相互支撑,共同构成实验室智能仿真保障一体化创新体系,为未来高可靠、高智能、高韧性的工程系统提供理论基础与技术支撑。

欢迎计算机科学、自动化、人工智能、机械工程、航空航天工程、系统工程、应用数学等相关专业背景的学生报考。各方向均强调问题导向、模型驱动、算法创新、系统实现的研究范式,鼓励跨学科融合。

三、对学生的基本要求与优先条件

为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与科研项目顺利推进,课题组对学生提出以下基本要求:

专业背景要求:

·       优先招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工智能、自动化、控制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航空航天、系统工程、应用数学等相关专业本科生/硕士生;

·       具备扎实的数理基础,尤其在线性代数、概率统计、最优化理论、微分方程等方面有良好掌握,原则上相应课程的成绩要达到优秀(90分以上);

·       系统学习过《机器学习》《深度学习》《数据结构与算法》《信号与系统》《控制系统》等核心课程,成绩优良(原则上这些核心课程分不低于90分);

技术能力要求:

·       熟练掌握PythonMATLABC++等至少一种编程语言;

·       熟悉主流深度学习框架(如PyTorchTensorFlow),能独立实现CNNRNNLSTMTransformer等神经网络模型;

·       具备一定的数学建模与数据分析能力,能使用PandasNumPyScikit-learnMatplotlib等工具进行数据预处理与可视化;

·       了解PHM、数字孪生、强化学习、复杂网络等任一方向的基本概念者优先;

实践与竞赛经历(优先考虑):

·       参加过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数学竞赛、挑战杯RoboMaster机甲大师赛、ACM程序设计竞赛、Kaggle数据科学竞赛等,并获得省级以上奖项者优先;

·       有科研项目参与经历、专利申请、论文撰写(即使未发表)经验者优先;

·       获得过国家奖学金、校级一等奖学金、三好学生标兵等荣誉者优先;

·       有企业实习经历(如互联网企业、航天院所、智能制造企业)者优先。

个人素质要求:

·       具备强烈的科研热情与自主学习能力,能承受科研压力,愿意挑战前沿难题;

·       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与沟通表达能力,能积极参与组会、项目讨论与学术汇报;

·       英语能力良好,能阅读英文文献、撰写英文学术论文,有托福/雅思/GRE成绩者优先;

·       有志于进入航空航天、高端制造、人工智能等国家重点行业就业者优先。

四、研究生培养方案与成果要求

课题组实行个性化定制+项目驱动+成果导向的培养模式。入学后,导师将根据学生的专业背景、兴趣方向、职业规划,结合课题组在研项目,量身定制培养计划,确保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成果要求(根据学生培养方向进行微调):

1.   以第一作者或导师一作学生二作身份发表高水平论文;

2.   申请国家发明专利或软件著作权;

3.   独立或主导开发原型系统/仿真平台,并通过验收或演示;

4.   在领域相关国际学术会议(如ICML, PHM Society, IEEE Reliability, ESREL等)做口头报告或海报展示;

5.   完成不少于3个月的企业或科研院所实习,并提交实习报告与单位评价;

6.   获得校级以上科研竞赛奖项或奖学金。

课题组将为每位研究生提供充足的科研经费支持、高性能计算资源、国内外学术交流机会,并积极推荐优秀学生赴海外联合培养或攻读博士学位。对于成果突出者,可优先推荐至合作单位(如航空工业、航天科技、华为、商飞等)就业。

五、未来发展前景与职业路径

学术深造路径:课题组与多个海外实验室保持合作,支持联合培养与访问交流。优秀硕士/博士可优先获得本校或国内外知名高校(如巴黎萨克雷大学、米兰理工、香港城市大学等,前提是获得CSC奖学金)博士或博士后推荐资格。博士后

就业路径:毕业生主要去向包括:航空航天院所(如601所、603所、航天一院、五院)、智能制造企业(华为、大疆)、人工智能公司(阿里云、商汤、旷视)、工业软件企业(达索、西门子)、能源电力系统(国家电网、南方电网)等,从事算法工程师、系统架构师、PHM工程师、数字孪生专家、可靠性分析师等岗位。

创业与交叉发展:课题组鼓励创新思维,支持有创业意向的学生参与科技成果转化,已有毕业生成功创办智能运维、工业AI初创公司。

六、申请方式与联系方式

欢迎有志于投身智能系统、人工智能、系统工程前沿研究的同学积极联系!请将以下材料发送至邮箱:yang_hu@buaa.edu.cn,邮件标题格式:硕士/博士研究生申请-姓名-本科学校-专业

博士后请参考https://h3i.buaa.edu.cn/info/1141/1391.htm,北航国新院为博士后提供一流的学术指导、科研条件和薪酬待遇。国新院提供A类博士后32万元年薪、B类博士后28万元年薪(均不含政府补贴),以及15万元的科研启动经费(含政府补贴)。同时,博士后可叠加申请杭州市、余杭区地方政府配套补贴,各项补贴累计金额最高可达219万元(详见杭州市余杭区“海创未来·卓越博士后”腾飞计划、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创新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各类政策按照政府最新规定执行)。

所需材料:

1.   个人简历(含教育背景、科研/项目经历、竞赛获奖、技能证书等);

2.   本科/硕士成绩单(扫描件);

3.   代表性成果(如论文、专利、竞赛证书、项目报告等);

4.   个人陈述(500字左右,说明报考动机、研究兴趣、职业规划);

5.   (可选)推荐信1-2封。

我们将对申请材料进行初审,并择优安排线上/线下面试。面试内容包括:基础知识考察、科研潜力评估、英语交流能力、项目设想讨论等。

胡杨教授课题组是一个充满活力、追求卓越、注重实战的科研集体。我们不仅关注论文与专利,更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与未来职业的发展。在这里,你将接触到最前沿的科研课题,参与国家重大工程,与优秀的同门并肩作战,收获扎实的科研训练与宝贵的人生经历。

如果你热爱科研、勇于挑战、渴望成长,欢迎加入我们!让我们共同探索智能时代的系统运维新范式,为中国高端工程系统的智能化转型贡献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