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博导,北航流体力学研究所所长/空气动力学系系主任。现任美国航空航天学会副会士(AIAA Associate Fellow),中国空气动力学会理事,中国力学学会工业流体力学专业组副组长;国际SCI期刊Aerospa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ME Journal of Fluids Engineering和Proceedings of the Institution of Mechanical Engineers, Part G: Journal of Aerospace Engineering副主编,国际EI期刊SA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erospace副主编,国内期刊《气体物理》编委。2015年入选国家留学基金委“未来科学家项目”,2017年入选北航“青年人才拔尖计划”,2018年入选国家民航局“民航科技创新人才推进计划”。2017年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排名:5/6)、2018年获得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排名:3/9)。截止目前,共发表SCI论文8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多次担任AIAA会议分会场主席。承担国家精品课《空气动力学》的中文和英文教学工作,2019年获得北航校级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二等奖。
近年来,结合我国多个飞机型号的研制,围绕着影响飞机起降安全的三个流体力学问题开展了系列研究工作:地面效应空气动力学、水上迫降力学性能、污染跑道滑跑溅水力学性能。在飞机起降的地面效应领域,提出了静态地效的耦合増升机理,统一了正负地效之争;发现了着陆动态地效中的压缩功效应,从而揭示了动态地效大升力背后的流动机理;发现了突变地效中非定常气动力背后的静态地效和洗流效应耦合作用机理。在飞机水上迫降的适航符合性验证技术领域,提出了处理飞机和水面相对运动的整体动网格技术,并成功应用于ARJ21、MA700和Y-20迫降性能评估。在飞机滑跑溅水的适航符合性验证技术领域,建立了轮胎溅水和飞机水雾绕流场解耦计算方法,并成功用于ARJ21、MA700和CR929溅水性能评估。
暂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