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个人主页 http://shi.buaa.edu.cn/wuxiaojun/zh_CN/index.htm
本科和硕士毕业于中山大学物理系,博士毕业于中科院物理所,获得博士学位后前往德国汉堡大学和德国DESY从事博士后的研究工作,期间获得德国洪堡基金会的资助工作到2017年5月回国,全职加入北航电子信息工程学院。长期从事太赫兹强源、器件、系统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以第一或通讯作者身份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Advanced Materials、Laser & Photonics Reviews、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Advanced Photonics、Advanced Optical Materials、Biosensors & Bioelectronics等共发表学术论文52篇,获中国专利20余项,在本领域重要国际学术会议上做主旨和特邀报告累计40余次。
曾入选2014年度德国洪堡学者、2017年北航“卓越百人”计划、2018年北航“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2018年度北京市青年骨干项目;获得2019年度学院本科教学标兵、2021年度中国生物物理学会太赫兹分会优秀工作者;2021年度国际红外毫米波太赫兹学会(IRMMW-THz)首届Zhengyi Wang女科学家奖、2022年第一届超快科学全球女科学家奖、第一届中国科技青年论坛一等奖等荣誉和奖励。
Optics Express杂志Associate Editor
[2].2023年新加坡材料和先进技术国际会议(ICMAT 2021)太赫兹分会共同主席
[3].2022年《量子电子学报》“太赫兹物理、器件与应用”客座主编
[4].2022年 POEM 2022 THz and Microwave Photonics 共同主席
[5].2018年-至今 华中科技大学访问教授
[6].2022年1月-2024年12月 《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期刊青年编辑委员会委员
[7].2020年9月-2023年9月 《Chinese Physics Letters》、《Chinese Physics B》、《Acta Physica Sinica and Physics》编委
[8].2021年《iScience》“THz Photonics”专题客座编辑
[9].2021年《物理学报》“太赫兹生物物理”专题客座编辑
[10].2021年光学太赫兹科学与技术(OTST 2021)程序委员会成员
[11].2020、2021年、2022年红外毫米波太赫兹国际会议(IRMMW-THz 2020、2021)程序委员会成员
[12].2020、2021、2022 年美国光学学会光学前沿国际学术会议(FiO 2020、2021、2022)太赫兹分会程序委员会成员
[13].2020、2021、2022年 激光科学和光子学应用国际会议(CLEO 2020、2021、2022)太赫兹分会程序委员会成员
[14].2020年中国生物物理学会THz生物物理分会委员
[15].2020年中国电子学会青年THz专委会委员
[16].2020年《物理学报》"超快太赫兹自旋光电子学"专题客座编辑
[17].2020年《Frontiers of Optoelectronics》"太赫兹科学与应用"专题客座编辑
[18].2019年微波太赫兹科学与应用(MTSA)国际组织委员会成员
[19].2019年国际光子与光电子会议(POEM 2019)太赫兹分会共主席
[20].2018年亚太光电子会议(Photonics Asia 2018)红外及太赫兹分会委员会成员
[21].2014-2015年担任美国光学学会委员会成员
[22].2012-2013年美国光学学会中科院物理所(IOP-OSA)分会创始人
[23].美国光学学会会员
[24].中国物理学会会员
[25].中国光学学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