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rsonal Information
Supervisor of Doctorate Candidates
Supervisor of Master's Candidates
E-Mail:878868a1624e73977f73bd0c67e18efe0520d17c45429cfa89e7cfeb53e6cabf2af72b38da14470963632c243d82aee29c5ec8613b10a831b6c645cbe7bf9540b4594a0a2771ef75448d6c85240915dac8ec01575ca0d98c543fbba65e930d8dbbe0d2cb5e88c89aea23d03dd67a2ee1d1c4bc3d5d7e4f8d8515cd4cc9d9d497
Date of Employment:2023-02-09
School/Department: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
Education Level:博士研究生
Gender:Male
Contact Information:yuzheliu@buaa.edu.cn
Degree:博士
Professional Title:Associate Professor
Status:Employed
Alma Mater:清华大学
Profile
刘雨喆2013年在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获得本科学位,之后师从清华大学邱信明教授和香港科技大学余同希教授攻读力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吸能结构的理论建模和头部冲击防护的仿生学原理;2018年博士毕业,毕业后加入美国斯坦福大学生物工程系David B. Camarillo教授实验室和神经外科系Gerald G. Grant教授实验室进行博士后训练,研究方向为大脑冲击的动态响应和新型头盔吸能材料。目前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创伤性脑损伤的生物力学机理和监测、防护手段,入选国家级青年人才项目(海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入选中国力学学会青年人才蓄水池海外人才项目。共发表SCI论文四十余篇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和独立通讯作者身份在相关领域顶级期刊JSHS,IJMS,TWS, IJIE,IEEE Sensor, IEEE TBME, ABME等期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其中一篇文章获得2021年ABME编辑推荐奖。获得美国生物工程学会2021年Athanasian博士后学者奖,并获邀在年会上做相关报告。长期担任IJMS, ABME, IEEE TBME等相关期刊的学术审稿人。
提出了头部碰撞惯性载荷下大脑变形的理论模型,对颅脑系统出现复杂高应变区的力学原理进行阐述,并给出了创伤性脑损伤领域重要的基本假设Holbourn Hypothesis适用范围;提出了基于深度学习技术的大脑变形高性能仿真框架,实现了对大脑应变的实时计算,并通过开发自适应模型克服了复杂加速度特征对计算精度的限制;研发了基于牙套的可穿戴头部加速度传感器,克服了皮肤柔性界面导致的颅骨加速度测量误差,并应用深度学习技术对测量误差进行补差,从而显著提升了测量精度,为目前最精确的头部加速度测量方法;通过将可穿戴传感器与深度学习大脑应变模型结合,实现了对真实事故中伤者大脑应变的实时监测;建立了针对创伤性脑损伤的力学防护理论基础,提出了基于大脑应变的能量吸收结构评价准则;将多种能量吸收原理引入防护中,利用液压缓冲其无回弹的冲击响应特性,成功避免了由于脑组织粘弹性/超弹性所导致的大脑应变叠加现象,从而显著降低了冲击时大脑应变峰值,并已成功应用于军用头盔和运动头盔,相关工作被包括纽约邮报在内的多家媒体进行报道。
Other Contact Information
No content
Educational Experience
No content
Work Experience
No content
Social Affiliations
No content
Research Focus
No content
Research Group
No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