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历
刁训刚,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博导。1997年获得兰州大学凝聚态物理专业理学博士学位,导师:李发伸教授。
先后在兰州大学、核工业部理化工程研究院、清华大学、巴西物理研究中心、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天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习和工作。还曾在巴西圣保罗大学、日本静冈理工科大学、瑞典皇家工学院、乌普萨拉大学、法国波尔多大学、图卢兹大学、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澳大利亚CSIRO能源中心等高校和研究机构访问交流。长期不间断从事各项多学科一线科研和教学工作,经历丰富。通过学术交流、国际会议、访问学者等途径到访过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开阔的国际化视野,对异域文化有非常深刻的了解和认识。擅长国际化交流和沟通,有较强的英语表达能力。多次受邀在国际会议上做学术报告和主持国际学术会议。领导的课题组目前与图卢兹大学、波尔多大学、汉阳大学、布鲁塞尔自由大学、雅典国立技术大学、澳大利亚CSIRO能源中心等有深入具体的合作关系。
相继深入研究过的课题方向有:三色三光子激光分离同位素实验验证研究;10千瓦级线形电子枪设计、制造及性能实验研究;反钙钛矿结构铁氮化合物合成及磁特性的穆斯保尔波谱研究;高能粒子加速器和同步辐射加速器在线穆斯保尔波谱研究;高能粒子注入单晶硅诱发点缺陷机制研究;红外及多频谱隐身材料技术研究;高性能透明导电薄膜和无机全固态电致变色材料于器件研究。
面向本科生和研究生相继讲授过的课程有:《大学物理实验》《凝聚态物理》《非晶态物理》《材料物理》《现代物理分析方法》《材料科学基础》《热学》《电磁学》《工科大学物理》《新能源技术概论》等;
目前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主讲的课程为:《工科大学物理》(全英文),本课程荣获2013年全国首届来华留学生品牌课程。《新能源技术概论》(全英文),本课程为本科生1-2年级全校通识课。
社会兼职有:目前:中国感光学会电致变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新能源技术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宇航材料与工艺》《真空与低温》杂志社编委,中国真空学会薄膜分会专业委员会委员;曾经:中国材料学会太阳能分会秘书长,中国能源学会理事。
主要学术成果有:发表公开学术论文130余篇,获批中国发明专利10项,获部级科技进步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撰写各种非公开国防科学技术报告20余份,设计线形电子枪存档并实施技术蓝图430余张。
培养学生:已毕业博士、硕士及在读研究生合计50余人;指导本科毕业设计合计30余人。
当前主要科研方向:
1、电致变色材料与器件:电致变色和透明导电是本课题组有近20年积累的科研方向,已发表相关学术论文70余篇。特别是在电致变色产业化技术领域,做了大量基础研究工作。本方向主要研究无机全固态电致变色材料与器件制备工艺、工作原理、性能特征、循环寿命。关注整体器件的可见光及近中远红外波段透过率、反射率、发射率、吸收率智能调控以及可视化电致变色储能特性,针对大面积、柔性化、稳定性制备工艺,面向建筑节能智能窗玻璃、柔性可穿戴多色彩及红外辐射智能调控、航天器表面智能热控、智能辐射换热和辐射制冷等应用领域开展电致变色全方位研究。
2、透明导电薄膜及应用:利用真空磁控溅射镀膜技术制备高性能氧化物半导体透明导电薄膜材料。特别关注柔性基材、室温或低温沉积镀膜技术。同时研究纳米银线、石墨烯、纳米碳管、纳米多层膜等多种类型的透明导电薄膜材料。研究其制备工艺、性能特征、器件应用等。对其紫外、可见、红外、电磁波全波段频谱选择性透过、反射、屏蔽等特性开展研究。同时研究此类透明导电薄膜在太阳能光热/光电转换、电磁屏蔽、智能频谱选择和调控器件等多个领域的应用。
3、真空镀膜设备与工艺:本研究方向基于我们长期在真空镀膜科研领域的知识和技术储备,面向一些特殊需求,解决产业界面临的诸多细微的技术瓶颈和问题,立足于提升国内真空镀膜产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4、辐射制冷与辐射换热:根据具体实例和需求,深入量化研究不同物体、不同工作温度、不同表面形态、不同环境条件下辐射制冷和辐射换热的物理机制。模拟、设计并优化辐射制冷和辐射换热的结构布局。特别是通过材料表面的光学设计,有针对性地控制材料表面在不同热辐射波段的发射率、吸收率、反射率,结合红外线大气窗口传输理论,实现高低温物体间高效快速的辐射换热。为实现建筑物高效节能、发动机快速冷却、太阳能光热转化提出新的解决方案。
5、超导热与超绝热技术:针对航空发动机内外涵道隔层材料热导率低和温差高、动静叶片高温高速气流冲刷导致的热障涂层脱落和变形、尾喷口锥体和喷管高温红外辐射隐身难度大等一系列高效冷却和热管理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面向上述具体应用的基于新型高温高强材料和结构的轻质超导冷却和超绝热部组件一体化设计和制造技术研究,突破异形均热板壳体、毛细管、相变换热工质选材、基于热流导向的结构设计和加工封焊、真空绝热壁材料与结构设计等一系列材料、结构和制造技术,掌握超导冷却/绝热部组件一体化设计和制造方法,在实验室模型机或某型号发动机具体部位上考核验证其高效冷却和热控效果。
教育经历
[1] 1983.9-1987.6
兰州大学 | 磁性材料学 | Bachelor's Degree | 大学本科毕业
[2] 1994.9-1997.6
兰州大学
|
凝聚态物理
|
博士学位
|
博士研究生毕业
从事反钙钛矿型铁氮化合物磁性研究
[3] 1992.9-1994.7
清华大学 | 核技术 | Bachelor's Degree | 大学本科毕业
工作经历
[1] 2002.9-至今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在职
[2] 2001.4-2002.8
天津大学
|
结束
[3] 1999.4-2001.3
日本理化学研究所(RIKEN)
|
结束
[4] 1997.8-1999.3
巴西物理研究中心(CBPF)
|
博士后
|
结束
[5] 1987.7-1992.8
核工业理化工程研究院
|
助理研究员
|
结束
社会兼职
-
[1] 2019.2-至今
《真空与低温》杂志社编委 -
[2] 2016.8-至今
《宇航与材料工艺》杂志编委 -
[3] 2015.4-至今
中国真空学会薄膜专业委员会委员 -
[4] 2019.9-至今
中国感光学会电致变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研究方向
[1] 电致变色与透明导电 / Electrochromism and Transparent Conductive
[2] 真空镀膜设备与工艺 / Vacuum Coating Machines and Techniques
[3] 辐射制冷与辐射换热 / Radiative Cooling and Heat Transfer
[4] 超导热与超绝热技术 / Thermal Supercondution and Superinsulation